欢迎访问暨南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官网

新闻动态

  • 电话 020-38688071
  • 地址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号楼10楼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公告 >
徐安定团队在缺血半暗带生物标记物及潜在干预靶点上发现
     来源:暨南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

缺血性卒中是导致中国人群致残和致死的第一大病因。在时间窗内尽早血管再通治疗,是挽救梗死区周边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但因为院前延误等因素,最终接受血管再通的患者仍为少数,且血管再通后依然有近半成患者预后不佳。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缺血半暗带进行影像学之外的分子水平精准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有重要意义。

环状RNA是一类环形非编码RNA,在大脑高度富集,可通过外泌体等囊泡跨越血脑屏障传递中枢信号。2022年2月22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教授团队于著名循环杂志Circulation Research(影响因子:17.367)在线发表题目为“CircOGDH Is a Penumbra Biomarker and Therapeutic Targe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的长篇研究性论文。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该研究的第一完成单位,刘燕芳博士研究生、李玉峰博士后、臧建坤博士后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逯丹副研究员、徐安定教授、曾智军教授为本论文通讯作者。

该研究在团队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基于小鼠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挖掘具有缺氧神经元特异性的CircOGDH,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利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发现缺氧急性期的神经元CircOGDH显著高表达,并靶向结合miR-5112以促进下游靶基因COL4A4高表达,进而加重缺血半暗带神经元凋亡。同时发现脑中CircOGDH可以通过外泌体释放到周围血中。探索性小型临床队列初步验证了急性脑梗死患者周围血中CircOGDH增高,并与缺血半暗带面积正相关。该研究强烈提示CircOGDH是急性脑梗死一个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诊断生物标志物,且可能成为从分子层面精准判断缺血半暗带大小的的指标。该研究丰富了环状RNA参与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并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疗提供新的方向和药物靶点。

全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RESAHA.121.319412

  徐安定团队致力于探索脑血管疾病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面临的各项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获得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称号,现担任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兼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卒中学会会长/广东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近十年负责相关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各类基金等项目30余项。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6部,参编本科教材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多个全国、国际会议学术委员及应邀学术讲座专家。参与中国脑血管病指南、系列专家共识的制定,并主持数部专家共识/指南写作。新冠疫情开始后公开发表疫情防控论文9篇,提交政府智库报告2篇。逯丹副研究员,长期从事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等研究。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单篇最高引用107次,授权发明专利7项,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5项。曾智军(TSANG CHI KWAN),哲学博士,美籍华人,教授,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神经科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和神经药理学专业的基础研究工作,在香港、日本和美国有20多年的留学及科研工作经历。现任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卒中学会理事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肠道微生态学组副组长、广州市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与转化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脑重大疾病,包括血管病的神经保护、修复与再生。迄今累计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Molecular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 EMBO Journal等学术期刊。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项目。

  • 地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号楼10楼
  • 电话:020-38688071
版权所有:暨南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  备案号:44010602002443号